S.Bang的工作室在丹麦的哥本哈根闹市区里非常的不显眼。在一条街的后面,穿过一个巷子,走上一个楼梯,然后就能看见一个不起眼的小标志,这个就是他的工作室了。房间里,有两张给两个大师放置成品烟斗的桌子,其中一张靠着通向厨房的走道。房间的另一面,是另一个屋子的入口,这里是摆放各种制作工具的房间,比如车床,钻头,磨沙机等等,同时也是石楠木根瘤的储藏室。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工作室里做出的极品烟斗销往丹麦以外的国家,比如台湾,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就是这样的一个在丹麦市场几乎很少销售的烟斗,却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欢迎和尊重。Sved Bang, 是 S. Bang这个知名烟斗品牌的创始人,在二战期间就开始接触与烟斗和烟草有关的领域。二战期间,他先后为不同的烟草商店工作过,二战后,他跟随著名的烟草商人,W.Q.Larsen 工作了一段时间。在 1968 年,他在哥本哈根开了自己的烟斗店。随着烟斗和烟草生意的兴隆, Bang开始注重与烟斗相关的其他服务,比如他在自己店里开一间小房间专门用做烟斗的维修。在 1970 年,维修烟斗的人变成了曾跟随著名烟斗大师Perben Holm 学艺的 Per Hansen。
Bang 雇佣韩森的时候,正是丹麦烟斗在世界市场上开始成熟的时候, Bang 打算抓住这个时机扩展自己的市场。所以那个小的维修烟斗的房间被换成一个大的维修商店。 数年后,随着帮的烟斗越来越受到欢迎,烟斗维修的业务也越发的繁忙。此时,邦又聘请了曾和韩森一起在烟斗大师 Holm 门下学艺的 Ulf 加入维修烟斗的工作。因为 Ulf 并不习惯 Holm 那里吵杂的工作环境。在得到 Holm 同意后, Ulf 先为丹麦烟斗制作师 ANNIE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加入 Bang 的工作室。
Bang并没有把自己的天才完全放在制作烟斗上。除了作少量的烟斗外,他还把精力放在商业活动中。但是他的商业天赋并不都能与他合作的两为烟斗制作大师和谐共存。 那两个烟斗制作大师的理念是追求烟斗的质量,但是 Bang 却认为烟斗的产量更重要。就是在这一点上,他们经常产生分歧。 “这是一场持久战。” Hanse 坐在 Ban 的工作室里的一张桌子前回忆到。他从桌上拿起一把自己抽的烟斗,填上烟丝,点燃后继续说道:“ Bang 想有一个自己专门生产烟斗的工厂。想要更多的烟斗和更多的制作者。我们经常为了减少烟斗的产量,以求作出高品质的烟斗的问题而争论。”Ulf拿着咖啡和和烟斗站在自己的工作台里附和着 Hanse :“ Bang 没有完全明白在烟斗制作上花大量时间的意义。
“打个比方来说, Bang不希望我们手工来切割那些准备用来制作喷沙斗的石楠木茎。因为如果不是手工切割的话,我们可以制作更多的用来制作烟斗的根茎。但是我和 Hanse并不喜欢这样。”在 Holm那里工作时,这两个烟斗大师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限制,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在邦这里,一个负责机器制作,一个则负责加工的过程。所以,从制作烟斗的开始到结束,他们都非常想精益求精。“我们似乎对每样事情都在抱怨,但是有时会把 Bang 弄的不开心。” Hanse 说道。但是 Bang 似乎不赞成这两个制作大师花如此多的精力在一个烟斗的制作工序上,他更为看重的是他的烟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以及他的烟斗品牌的受人尊敬程度。 我们并不清楚这些烟斗是多么的受人尊敬“ Hanse 说道。我们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制作最好的烟斗,并不求烟斗客们的感激和回报。
直到 1984 年,他们开始知道他们的努力换来了 Bang 烟斗极高的知名度。并且在那一年, Bang 退休了。在那个时候,这两位大师对烟斗的商业运做不甚了解,但是面对如此出名的烟斗品牌,他们决心继续把这个品牌做好。那个时候的国外市场的需求非常之大。或许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 Bang一直要求生产更多的烟斗了。但是这两位烟斗大师依旧坚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上保证产量。正因为两位大师的不懈努力与近乎顽固的固执, Bang的烟斗才会如此的受欢迎。当然, Bang 本人肯定非常满意。他的烟斗自他的职业生涯开始直至 1993 年谢世时都是如此的受欢迎。自从这两个大师开始接管公司开始,在关于烟斗的质量和数量上变没有了分歧。此外,他们拥有了自己制作烟斗的风格,并且独立制作自己的烟斗。在Bang 烟斗的制作过程中,没有组装的这一部分的存在。
他们会互相讨论和研究制作烟斗的心得以及解决制作烟斗中所产生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这样的拍档更好的事情了。当很多烟斗大师独自完成所有的制作工序时, Hanse 和 Ulf 却能互相探讨彼此互补。虽然他们互相独立的制作烟斗,但是他们的烟斗却也很好被识别。特别是一些收藏家,能分辨一把 Bang 的烟斗到底是出自他们当中的一位之手。所有的 Bang 的烟斗都是由手工切割的黑色的硬橡皮的茎所制作出来,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是好的原料。